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此話真的不假啊。
想當年我還是個妹仔,完全不能理解天下媽媽為什麼會有這種症頭,
明明氣候很宜人才20度,家母鎂廷就好像台灣要下雪了一樣,
逼著我穿上一層又一層的衣物,不知情的路人可能以為我要去滑雪。
有時覺得媽媽太大驚小怪,趁她不注意時不穿外套趁亂逃出,
誰知鎂廷還會花容失色追出來要我穿上大衣。(瞠目)
後來得知被逼著穿外套的路上我不孤單,大家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所以我曾合理懷疑生過小孩後的女人通常會比較怕冷。
不然無法解釋媽媽們怎麼會有這樣的通病。
直到自己生了小孩後才知父母心啊。
沒辦法,誰叫小嬰兒又不會說話,你根本無從得知他到底冷不冷。
當我初為人母後,摸到陛下手腳稍微冰涼了一些,
就會心頭一緊立刻替他套上各種外套,
寧願他熱死也不願意他吹寒受凍,
真的不能笑媽媽,世界上就是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啊!
認識啾啾這個擅長保暖的怕冷哥,
我從他身上習得一身保暖的雲體風身之術(有人知道這個嗎)。
可以如法炮製在寶寶身上,
有效替小嬰兒保暖又不會讓他熱到快中暑。
這次實地測試,帶陛下遠征零下兩三度的風大雨多倫敦,兒子健健康康活蹦亂跳回國。
也沒有因為過熱跟我大鬧脾氣,
因應不知如何有效替寶寶保暖的地方媽媽所需,
今天分享一些嬰兒保暖穿搭小技巧吧。
其實寶寶保暖公式跟我們大同小異,
不外乎是:材質,擋風,頭手腳保暖,以及小心溫差。
這四點很重要我已經幫大家畫好重點,
如果想看更詳細的內容請見這篇:
把握這四大原則,基本上不會出錯。
以陛下為例,我帶他去倫敦時這樣穿:
1。發熱衣,發熱褲,襪子。(當內衣)
小朋友的體質通常都是小火爐,發熱衣會讓他們更加保暖,
與其把小孩包密不通風,不如選擇有發熱材質的發熱衣打底,還能吸汗透氣。
在室內也不用操心會熱得滿頭大汗。
我都買UNIQLO的發熱衣,好用又實穿。
2。cashmere毛衣,cashmere毛褲。
第二層就是加強保暖,我會讓陛下穿超級溫暖的毛衣。
這件通常很貴,因為材質一定要100% cashmere,
才能發揮效用,以一擋百。
兒子有很多毛衣,都是Ralph Luaren的。
因為毛衣也很透氣,所以在餐廳讓寶寶單穿毛衣跟發熱衣就不會熱到頭暈腦脹。
而且帥。(這點很重要)
3。羽絨背心。
不只我們需要羽絨背心,寶寶更需要這個東西啊!
寶寶都很好動,穿著厚重衣物他們會不得動彈,
手肘要彎曲都很難,被限制行動通常脾氣不會太好。
這時候有一件背心非常可喜可賀,
能有效保暖又不限制寶寶活動,
多了這件羽絨背心寶寶就像穿了救生衣一樣安全。
4。連身羽絨外套。最好是可擋風材質。
這件一定要砸重本,越保暖越好,
而且最好像是密不通風的睡袋,
把寶寶嚴實的密封起來。
我自己是買這件Ralph Lauren的鴨絨連身羽絨衣,
他有一對填充羽絨的小手套跟小襪套,不用擔心寶寶手腳暴露在外變成兩塊冰磚,
還有塞滿鴨絨的可愛小帽子,連頭都保護到了,一舉數得。
之前一度要砸錢買下Moncler給兒子但我忍住了,
畢竟陛下一暝大一寸我砸錢買就彷彿把錢丟進水溝般奢侈,有件羽絨連身衣就很夠用了。
而且台灣真的很溫暖,我們不可能一覺醒來就剩1度,沒有必要買羽皇。
如果買不到羽絨衣給寶寶,也可以考慮像這樣連身內裡刷毛的棉襖系商品。
這件連身橫須賀是我去北海道AEON買的,
內裡細緻的絨毛很溫暖,我兒穿著它四處爬行常常滿頭大汗。
但比起Ralph Lauren保暖度低,缺點就是它會透風。
外表是棉還會吸水,不適合去濕冷的國家。
但這兩件都可以遠征零度左右的氣溫。
另外,如果在外移動,暴露在寒風中的肌膚越少越好,
切記替寶寶罩住頭手腳。
推車時因為寶寶通常就像一攤軟爛的肉,攤在那邊不得動態,
冷的話可以搭配蓋毯。
倘若風真的太大可使用透明雨罩,
概念跟韓國路邊攤罩上透明塑膠布一樣,
包準寶寶一秒進室內。
只要掌握這些原則,基本上寶寶就是身處赤道,爸媽無須緊張。
畢竟台灣就是個四季如春的寶島啊,最冷也不過五度,大家莫驚慌。
通常我在台灣都讓兒子穿棉質的連帽外套,
或是厚一點的棉質上衣,
真的冷會讓他穿羽絨外套,基本上沒有太大問題。
看陛下睡成這樣就知道他很溫暖過得很爽。
但每個寶寶不太一樣,所以媽媽還是要隨時探測寶寶的溫度,
摸他們的小腿肚,或是小下巴折縫,
這幾個地方摸起來冰涼涼,代表寶寶覺得冷。
(手掌腳掌冰涼不用太驚嚇,有可能是只是流手汗)
趕快把他們抱緊處理,或是餵他們喝溫水,都可以幫助寶寶有效回溫歐。
還有,不要太過擔憂,感冒不是因為天氣冷是因為病毒啊,
不會天氣冷寶寶就大感冒的,強烈溫差大反而才需要叫聲將軍堤防堤防。
另外,關於寶寶保暖有個最重要的重點,就是要考量「換尿布」。
如果你像陛下這樣,穿的是上下分離的款式,
假使你是讓他穿性感連身裝,拉拉褲是蠻好的選擇。
當然,地方媽媽已經練就一秒換尿布的矯健好身手,也是可以選傳統貼片。
希望這篇有些幫助。
寒流來襲,大家也要注意保暖歐。
1 Comments